蔡昀儒醫師談AI與皮膚照護:真正適合的療程,不靠預設答案
醫療,不只是解決問題,更是一段與人同行的過程

走進位於新竹的林亮辰皮膚專科診所 Bri.概念館,一如品牌理念所強調的「Bright. Be Right」,這裡不僅是一間看診的場所,更是一個醫療理想的實踐場域。來自高雄、曾於台大總院歷練的蔡昀儒醫師,如今正於此展開他全新的職涯篇章。他的故事,不僅反映出一位年輕醫師的成長軌跡,也映照出Bri.所堅持的診療哲學。
從醫生世家到皮膚科之路
蔡昀儒醫師出身醫療世家,父親是眼科醫師,母親則為醫檢師。從小耳濡目染之下,「當醫師」幾乎成了不假思索的志願。他笑說:「長大以前沒有想過其他職業。」
他一路從高雄成長到進入台大醫學系,學業之路看似順風順水,直到進入臨床,原本立志的內科志向,卻因過度操勞與身體警訊被迫轉彎。「我太拚了,會在病房待到深夜,病人不舒服,我會留下來再確認幾次,」他苦笑著說。幾個月下來,他血壓飆升,身體亮起紅燈。
就在那段重新思考方向的日子裡,他想起了從小與他如影隨形的異位性皮膚炎,無數紅腫、脫屑、癢到無法入眠的夜晚,「我很能理解病人的那種感覺,不只是生理的,而是別人看你一眼,你就會不自在的那種心理壓力。」
也因此,在輪科時進入皮膚科,他格外投入。「我知道哪種類固醇比較有效,也知道擦藥要搭配什麼時機才不會反覆發作。」他的語氣帶著一份深切的共感:「這些不是書上教的,而是我自己走過的。」
皮膚科,是他的人生經驗與醫療使命交會下,最自然的歸屬。「我希望有一天,能讓那些因皮膚問題而感到困擾的病人,從我這裡走出去時,重新找回面對自己的勇氣。」
蔡昀儒醫師總說,醫師不是坐在診間開處方而已,而是要從身體、心理、甚至生活方式去理解一個人。也正因為這樣的信念,他在住院醫師時期就特別願意「多走一步」,即使那一步意味著在深夜的病房燈下,獨自與資料、未解的病因對峙。


為何選擇Bri.?從健保醫療到理想實踐
從大醫院轉往診所,是蔡醫師的主動選擇。他直言:「大醫院在健保皮膚病治療上固然穩定,但在新技術與儀器的接觸上有些受限。我想彌補這一塊,看看診所能帶來什麼新的可能。」
於是,他開始尋找能提供完整臨床與醫美訓練的診所,台北、新竹、台中都看過。最終選擇Bri.,是因為「這裡不像一般診所只講求衝量,而是真正重視病人經驗,也持續引進新儀器與藥物。」
與林亮辰醫師的初次相遇,則是他在住院醫師時期參加研討會,聽到林醫師的演講。即便當下內容記不清了,但他對林醫師的條理分明與對醫學的熱情感到印象深刻。數年後,當得知林醫師診所徵才時,他便投遞履歷,展開這段緣分。
蔡醫師加入林亮辰皮膚專科診所醫療團隊至今最大的挑戰,是學習如何面對不同類型的患者與需求。「在醫院看到的病患,多是病情嚴重、經多方轉診才來。而診所的患者則多是疾病初期,或是對外觀與膚質有高敏感度的人。」
特別是在新竹這個高知識人口集中的地區,病人常常「自備功課」而來,詢問特定保養品或儀器。他說:「這是一種挑戰,也是一種責任,要幫病人找出最適合他的療程,而非只是套用標準流程。」

幫助患者建立正確期待 而非盲從流行療程
談及近年皮膚醫學的變化,他觀察到三大趨勢:預防醫學、審美觀轉變,以及資訊焦慮的浮現。
「現在的患者更早就開始關心保養,很多三十幾歲的女性會主動詢問如何延緩老化,而不等出現斑點或皺紋才處理。」這是一種從治療轉向預防的思維,同時也反映出現代人對「老化」的集體焦慮。
在審美方面,他指出,過去追求所謂的「黃金比例」,如今則更重視個人特色與自然感。「大家不再追求整形般的改變,而是希望自己看起來精神好、膚質佳,有一種優雅的老化感。」但伴隨而來的,是來自網路資訊的「過度焦慮」。他認為醫師的角色在於幫助患者建立正確期待,而不是盲從時下流行的療程。
那麼,從專業角度來看,什麼才是讓皮膚「真正變好」的關鍵?蔡醫師毫不猶豫地指出:「醫病共管與生活習慣的調整,是最根本的兩件事。」他強調,醫師不應再是單向的指令發出者,而是與患者並肩思考的夥伴共同做出決策,才能真正落實長期的照護。
他也提醒,患者最容易忽略的是生活層面的習慣,例如睡眠、壓力、飲食、過度保養等,「很多人以為擦得越多越好,結果反而破壞了皮膚屏障。」

Bri. 是理想醫療的樣貌
談到 Bri. 的品牌意義,蔡醫師坦言,一開始對「Bri.」的印象只是「另一個皮膚科診所品牌」。但真正加入之後,才發現這裡所實踐的,是一種理想的醫療模式。
「林醫師強調『Bright. Be Right』,我們不是在推銷療程,而是在幫助病人找出對的選擇。這跟我一直以來的價值觀很契合。」他也認為,這樣的診療節奏與衛教投入,雖然不利於量化成效,卻是真正回歸醫療本質的方式。
對他來說,Bri.就像是「醫療理想型」的實現:不以盈利為唯一導向,而是重視醫師的專業判斷與病患的長期健康。

AI協助打造個人化的皮膚照護
作為對技術充滿好奇的醫師,蔡昀儒對於AI在皮膚科的應用也有深入觀察。他將AI的角色分為四個階段:輔助診斷、個人化治療計畫、療效與癒後預測,以及新藥開發。
「早在幾年前,Google 就已開發出一套可辨識皮膚病灶的AI系統,並在特定影像診斷上,甚至超越美國專科醫師的平均正確率。」蔡醫師指出,這些影像辨識AI透過大量圖像資料訓練,能夠在毫秒間給出初步診斷建議,雖然尚未能完全取代臨床判斷,但已可作為強而有力的輔助工具。
而這樣的應用,已悄然走入診所日常。他舉例,Bri.使用的儀器就已導入AI技術,其內建AI系統可即時偵測皮膚溫度,自動調節能量輸出強度,避免過熱造成表皮燙傷。「這其實已經是AI應用於臨床安全控管的一個實例,讓治療更個人化,也更穩定。」
但蔡醫師強調,真正讓AI發揮價值的,是將其整合進「個人化醫療」的架構中,透過蒐集病患的基因背景、生活型態、過去療程反應,結合大數據與演算法,模擬並預測療程反應與副作用風險,甚至為不同膚質設計更精準的療程配方。
此外,在療效與預後監測上,AI也可扮演關鍵角色。未來透過持續影像記錄與數據分析,有機會預測療效走向與復發風險,甚至在皮膚癌等高風險疾病上,協助判斷治療後的監控頻率與追蹤方式。
在新藥研發上,AI也已經成為藥廠研發流程中的重要幫手。透過模擬蛋白質結構與藥物分子交互作用,AI可加速藥物篩選流程,開啟更多創新治療的可能。
然而,儘管AI的潛力令人期待,蔡醫師提醒:「AI是工具,不是決策者。最終仍要回到醫師的判斷,才能確保每一位病人獲得最適合的治療。」
在AI技術浪潮中,蔡醫師相信,AI的到來,確實能讓醫療更聰明、更即時,但唯有人,才能讓醫療變得貼心、穩妥且值得信任。「醫療,不只是解決問題,更是一段與人同行的過程。我們做的不只是治療皮膚,更是幫助一個人,在生活中更有自信、自在與健康。」這是蔡昀儒醫每天走進診間的初衷。
在Bri.,蔡昀儒醫師正用他的專業與真誠,細細勾勒出理想醫療的樣貌。而這份理想,正一步步照亮他與病患共同前行的路。






蔡昀儒醫師:「醫療,不只是解決問題,更是一段與人同行的過程。我們做的不只是治療皮膚,更是幫助一個人,在生活中更有自信、自在與健康。」